2004年3月28日

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第一樂章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5 in E-flat major, Op.73 "Emperor", 1st movement
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第一樂章提供下載:
在這裡(18.92MB)


這次提供的這首,通常都被評為最棒最了不起的鋼琴協奏曲!
副檔名請記得改成mp3。

以下資料皆由網路上轉載而來,原出處請見下面的參考資料。
第五鋼琴協奏曲,創作完成於1809年,當時貝多芬因失聰,已無法再演奏鋼琴,這部作品於1812年2月12日,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的學生車爾尼獨奏,據說是聽眾中有一位深受感動的法國軍官歡呼說,這部作品是:「協奏曲中的皇帝」,於是就有了皇帝的稱號,那種充滿激情的噴發,使整個樂隊為之閃亮,於是是一片輝煌。這首協奏曲是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中最華麗的作品。
這首副標題為「皇帝」的,眾所周知的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創作於維也納,當時拿破崙的軍隊佔領了維也納。關於標題「皇帝」的稱呼(貝多芬事前並無所知)的由來的幾種看法中,人們廣泛接受的解釋,是來自一位早期的出版商,他認為這個詞貼切地描繪了這首協奏曲「莊嚴的深度和內在的光輝」。一些音樂學家認為,至少這部作品的外部特徵帶有軍隊和貴族的氣質。然而更確切地說,這是一部光輝燦爛、積極樂觀、充滿自信的作品,對人類精神中不可戰勝的性格,給予敬意。
第五鋼琴協奏曲是貝多芬為獻給他的好友和贊助人魯道夫大公而作的。
參考資料:
[1],www.i118.com_贝多芬-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
[2],新浪首页/影音娱乐/综艺大观/第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专题/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2004年3月27日

電子蚊香

我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軟體,叫做電子蚊香(Anti Mosquitoes),一時好奇便下載來試用看看。用了以後,效果如何我實在是不大清楚,至少我是沒有發覺到的,但詳細情形究竟怎麼樣,我也不清楚。

在這裡分享一下吧:
"95/98/Me/2000/XP : HERE":http://www.thaiware.com/software/util/UL00608.htm
"Linux : HERE":http://software.online.tj.cn/down.php?id=7223

2004年3月8日

從最愛100小說大選來說

最近大選這個字很紅,有個大選從年初就一直辦到現在了,叫做「最愛100小說大選」,第一階段已經結束,100本書已經全都選了出來,現在進入第二階段。

我剛看了一些結果,實在覺得失望,現在的閱讀偏好完全傾向市場和傳播,我相信一定有這樣的人的:身上帶著錢到書局逛逛,也想買幾本書來看看,然而卻不知道買些什麼,就買暢銷書吧,沒錯,就這麼決定了。於是,好書就是暢銷書,暢銷書就是好書。我遺憾,真正的好書在哪裡呢?

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在我看來,暢銷書究竟有什麼本領能如此輕易的把真正優良卻不廣為人所知(或是沒有促銷的書籍)擠下來呢?其答案就是「暢銷」的本領,就是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在現代社會,傳播媒體佔了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我們都太過於依賴已知的訊息,因為訊息可以幫助我們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可是這個訊息到底正不正確卻沒人知道。社會精密分工的結果使得資訊為少數人掌控,掌握資訊的少數人則利用現代人的強烈對資訊的需求達成獲得利益的目標……這個過程我們自己都不自知,我們很難知道,暢銷排行榜是不是做出來的,我們很難知道,總統大選的民調是不是做出來的,我們很難知道,各種統計的樣本是不是「自己來」的。
我們知道一個客觀現象,即事實產生訊息(fact makes information),但是在這種訊息壟斷,民眾對訊息的強烈需求以及訊息和訊息的提供者擁有超能力(super power)的社會現況下,出現的相反的情形:訊息導致事實產生(information causes facts happening),連帶著的根本原因就是權力產生訊息(power makes information),最後的結果就是權力產生意義虛假卻存在的名望事實(power makes fame facts)。訊息的產生不是由於這個事實的存在,而是背後的權力運作。
訊息提供者有一種宰制人們的力量,因為既存事實過多,驗證品質優劣或者誰是誰非需要長時間,我們現代人難以驗證,也盡量不驗證(以節省精力、時間),就借助「已驗證者」來幫助我們,因此我們如同訂定社會契約把權利交託給整個社會一般,把我們與生俱來所擁有的辨認品質優劣或者誰是誰非的能力交給「已驗證者」。但是這些「已驗證者」真的可靠嗎?社會契約的訂定對象是整個社會大眾,同時也就是我們自己,因此我們自己可以對一切都瞭若指掌。但是,我們在交託、轉讓辨認資訊的權力時對象是誰呢?會是我們自己嗎?因為我們畢竟是人,而人沒辦法擁有千里眼、順風耳那樣辨認資訊是不是正確,所以我們交託的對象不是我們自己,而是部分人,我前面說過了,這正是現代社會精密分工的結果。結果,便如同我們這次的小說票選活動,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所謂的暢銷書佔了一大片,也許有人說那些暢銷書真的是很好的,但問題是,暢銷書究竟是從怎麼開始暢銷的?難道沒有其他的「暢銷書」可以跟著一起「暢銷」嗎?暢銷書很好到底是怎麼個好法,難道是因為很暢銷所以很好?其他的書都不是暢銷書,所以它們沒有暢銷書好?
資訊掌握、壟斷者的強勢就在於他可以創造一個「開始」,然後藉由蝴蝶效應來擴大其要影響的範圍,最後就形成了一種對他有利的形式。這種有利不是所有人都有利的,因為他模糊了本質,外在環境說表面上是有利的,但其本質卻可能是有害的,歷史上有一個有名的故事叫做指鹿為馬,有一個具有「超能力」的人(故事裡的趙高)指著一頭鹿說他是一匹馬,因為沒有人敢反抗他,所以鹿是馬的訊息就成了共識,原本不認識那一頭「東西」的皇帝(秦二世)也就因此認識牠了,牠是馬。假想一下,具有「超能力」的人是掌握資訊(力量)的人,不敢反抗他的人就是知道事實卻沒有競爭力量的廠商或個人,而愚昧的皇帝就是指我們了。
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加強競爭,給沒有競爭力量的廠商或個人競爭力量,讓他們站在相同的地位上,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將會帶來事實的清明,各個廠商或個人之間的訊息歧異度會因為權力平衡而增加,因為各有主見,而我們也可以藉由一些蛛絲馬跡來選擇好的廠商或個人、而淘汰那群原本的壟斷者。這些蛛絲馬跡怎麼來?與我們現實生活最切合的就是了。不過,增強力量是只能針對那些真正值得我們轉讓權力的廠商或個人。
說了那麼多,我還是要強調我自己的看法:相信自己才是對的。不要跟著大家走,這只會造成整個社會的集體庸俗化(mass vulgarization)。
PS: 我第一階段選的是 Charles Dickens(查理士‧狄更斯) 的 Oliver Twist(孤雛淚) ,第二階段選魯迅,很明顯的,我所選的書都不會是上過暢銷排行榜的書,因為都是老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