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9日

從探病提到特權人士的浪費社會成本

阿媽日前突然胃出血,住進加護病房,為了每次二十分鐘的探房時間,媽媽總要從臺中趕到彰化。而昨天下午四點有一次探房機會,我利用這個週末假日難得的機會去看望阿媽。

車子下了彰化交流道,在路口堵了很久,差點趕不上探房的時間,原來是因為呂秀蓮有一場造勢活動要彰化展開,沿線警察都部署好了,紅綠燈的配置也都在掌控之中,為了要讓特權人士及早趕場,以便能夠台灣走透透,所以堵住我們其他這些市井小民──不管他們是不是也有其他的要務。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大官經過時警察站崗控管交通這件事也已經行之有年了,但是每次遇到,就每次教人不爽。
這些人好像比其他人偉大一樣,連交通也要享有特權,殊不知,在他們為了及早趕場,為了多幾張選票而造成交通大擁塞的同時,社會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成本:南來北往運送物資的物流業作業延宕,物資交換速度減慢,消費及生產的行為因而多付出了特權人士製造的外部成本,同一時間內的財貨交易量減少,說的明白點就是可以增加的財富減少了;救護車因為塞車關係少救了一個人、二個人……或更多,更何況,如果少救的那個人是愛因斯坦,是凱因斯,是佛洛依德那樣子的人呢?身有要務的人因為塞車而不能及時完成任務,最後形成徒然,從一開始出發到預計完成的這段過程裡的一切動作變成無意義,如果是工作,就形成了不具勞動價值的勞動,白白犧牲了這段期間的可得財富;如果是像我們這類型的要務,也可以說是形成了不具勞動價值的勞動,白白犧牲了這段期間的可得心靈財富。
然而,這麼偉大的代價,都是特權人士/政治人物製造出來的,如果說一個政治人物製造了那麼多的外部成本,只是為了多幾張選票的話,這個政治人物有什麼好稱頌的呢?不管是多忠誠的支持者都一樣,都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從另外一方面看,這個特權人士/政治人物就已經剝削的市井小民的財富了,它讓我們損失了那麼多的東西(財貨交易量減少、少救了幾個病人、少看一次阿媽),而多他幾張選票,不是剝削嗎?從我們這邊奪取一些我們應得的東西,然後再給他自己享受。在共產國家裡,特權剝削非特權,這種情形在民主國家也一樣看得到。
這樣子的特權人士/政治人物,沒什麼好讚揚,好崇拜的。那些讚揚他們,崇拜他們的人都應該想想這件事情。
憲法第23條都說了:「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既然連全體人民都可以為增進公共利益而限制其本應有的權利,那麼為什麼不能限制少數人為了自身利益而浪費社會成本而製造的所有特權行為呢?
所以說,特權應該被打倒,以增進全體國民之利益。

2003年12月27日

剩餘價值簡介

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同時也是長期以來一直深深影響世界各地上至知識份子下至平民老百姓的一環。

資本家僱用勞工進行生產,而勞工提供了勞力,勞工在生產過程中對原料進行加工,勞力具現化在原料轉變成商品這一過程的商品的增值上面,原料因而轉變為有價值的商品。原料的價值因為這一勞工加工的過程而增加了,轉變為商品,而資本家藉由這販賣商品的過程獲取利潤(銷貨收入-成本=維持工廠運作所需的利潤),而以利潤為維持工廠運作所需的名義奪取勞工們創造的價值,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家對勞工們的剝削──本來成本的定義早就已經包括了一切所有維持工廠運作之所需(包括僱用勞工們的薪水),而資本家將原當屬於勞工們的剩餘價值美化成為這個運作所需了。也因此,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成為理所當然的事了,而勞工們也完全沒發覺這一份價值本來就屬於他們所有。
舉個例來說好了,現在資本家購買了價值100元的麵粉,而他雇了一位薪資要求100元的勞工,讓他對麵粉進行加工以做成麵包。一天後,麵包做好了,麵包的價值為400元,賣出之後獲得200元的利潤,資本家以為這200元是維持工廠運作所必須,所以就全數納入自己的口袋。而工人也以為自己的薪水是從那被吞沒的200元來的,且麵粉也是從那200圓來,所以就讓資本家剝削。
事實上,成本老早就包括勞工薪資和麵粉的成本了,在他獲得麵包的銷貨收入400元時,其中有100元是原來麵粉的成本,100元是勞工的薪資,其他全是剩餘價值,而人們常常誤以為400元的銷貨收入-100的麵粉成本-100元的勞工薪資剩下來的200元才是得以支付麵粉成本和勞工薪資的來源所在,所以這200元就以利潤(一般人所認為的支付成本來源)的名義被資本家私吞了。
至於剩餘價值究竟存不存在呢?答案其實是肯定的,100%存在,千萬不要因為課本上教我們馬克思所說的理論是錯的就以為所有實際上就是錯的,千萬不要當個課本說什麼就是什麼的愚蠢的人/學生。事實上,三民主義課本裡面只是非常的輕描淡寫且隱性的「不否認」,而將重點放在國父孫中山的批評剩餘價值以及民生主義的正確性。
然而,正確的理論究竟應該如何呢?究竟剩餘價值應該怎麼樣呢?我也不想講的太明,一開始就講的太明白,一開始就反駁剩餘價值說,解釋剩餘價值哪裡應該怎樣怎樣,世界上就失去了許多因為剩餘價值說影響而成為左派人士的可能性(譬如說我就是因為剩餘價值說而開始思想頃左的),這樣對我們社會進步反倒是一個阻力吧。
要正確解讀剩餘價值,請看這一本書:資本異論

2003年12月13日

總算了解到異化

我在求學的過程中,總是遇到衝突。我時常在想,我究竟有沒有辦法把我花在我所認為是真正的知識上的精力,轉化為符合時代潮流的「考試分數」。

為何我想到「異化(alienation)」?其實是這樣的,有一天,我在HBO看到了一部電影,叫做 I am Sam ,是一部介紹智能稍有缺失的父親被法院判定無能照顧小孩子,而被剝奪監護權,於是找律師打官司……一部深刻刻畫人性,同時也能讓人對智能障礙者有更清楚的認知的電影。然而,在那時就只差一點就可以看完那部電影了,我突然被叫去睡覺,我當然是不肯,然而我爸說是現在那麼晚十點半了還有哪個讀書人在看電視的……快去睡覺,我說,就讓我看一下馬上就要結束了,而且我又不是看毫無意義的節目,我看的節目很有教育意味……可是不行就是不行,我既抗爭也忍讓,最後只好睡覺,原因是說再不去睡覺就要把我趕出家裡了,所持的理由是利用這段時間為何不好好讀書?然而我說了,考試該讀的我都讀了,現在我面前有那麼一部可以改變我錯誤思想的好電影為什麼不看,而回答的只是一個錯誤的「真理」:你現在應該好好讀書,多讀一點就可以拿到更高分,看這些對你一點用都沒有。
這就是我們錯誤的教育政策、錯誤的教育環境、以及錯誤的教育意識型態,它堅持我們以分數為最高追求目標,即便在消除歧見和獲得暫時性紙張性的考試高分兩個選擇之間也要選獲得高分……
異化。
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享受獲得知識的快樂,教育的目的也是促使社會進步,使個人成為完人的過程……等等等很多都是。然而,在台灣的錯誤教育之下似乎一切都異化了,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使得競爭勝過於一切,生存勝過於一切,賺錢勝過於一切,學習的精神及其目標發生了「異化」,就像馬克思當初所說的:「工作」發生異化,偏離一個其原初精神為「生產過程中使勞動者滿足生活條件而獲得快樂的過程」的動作,我們的教育,也發生異化了,不能也不應享受獲得知識的快樂,促使社會進步,使個人成為完人……
以上種種是我們該改造這個社會的原因,動機。
因此,藉由上面的那些觀察,我也總算可以體會到到底什麼叫做異化(alienatio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