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9日

從探病提到特權人士的浪費社會成本

阿媽日前突然胃出血,住進加護病房,為了每次二十分鐘的探房時間,媽媽總要從臺中趕到彰化。而昨天下午四點有一次探房機會,我利用這個週末假日難得的機會去看望阿媽。

車子下了彰化交流道,在路口堵了很久,差點趕不上探房的時間,原來是因為呂秀蓮有一場造勢活動要彰化展開,沿線警察都部署好了,紅綠燈的配置也都在掌控之中,為了要讓特權人士及早趕場,以便能夠台灣走透透,所以堵住我們其他這些市井小民──不管他們是不是也有其他的要務。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大官經過時警察站崗控管交通這件事也已經行之有年了,但是每次遇到,就每次教人不爽。
這些人好像比其他人偉大一樣,連交通也要享有特權,殊不知,在他們為了及早趕場,為了多幾張選票而造成交通大擁塞的同時,社會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成本:南來北往運送物資的物流業作業延宕,物資交換速度減慢,消費及生產的行為因而多付出了特權人士製造的外部成本,同一時間內的財貨交易量減少,說的明白點就是可以增加的財富減少了;救護車因為塞車關係少救了一個人、二個人……或更多,更何況,如果少救的那個人是愛因斯坦,是凱因斯,是佛洛依德那樣子的人呢?身有要務的人因為塞車而不能及時完成任務,最後形成徒然,從一開始出發到預計完成的這段過程裡的一切動作變成無意義,如果是工作,就形成了不具勞動價值的勞動,白白犧牲了這段期間的可得財富;如果是像我們這類型的要務,也可以說是形成了不具勞動價值的勞動,白白犧牲了這段期間的可得心靈財富。
然而,這麼偉大的代價,都是特權人士/政治人物製造出來的,如果說一個政治人物製造了那麼多的外部成本,只是為了多幾張選票的話,這個政治人物有什麼好稱頌的呢?不管是多忠誠的支持者都一樣,都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從另外一方面看,這個特權人士/政治人物就已經剝削的市井小民的財富了,它讓我們損失了那麼多的東西(財貨交易量減少、少救了幾個病人、少看一次阿媽),而多他幾張選票,不是剝削嗎?從我們這邊奪取一些我們應得的東西,然後再給他自己享受。在共產國家裡,特權剝削非特權,這種情形在民主國家也一樣看得到。
這樣子的特權人士/政治人物,沒什麼好讚揚,好崇拜的。那些讚揚他們,崇拜他們的人都應該想想這件事情。
憲法第23條都說了:「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既然連全體人民都可以為增進公共利益而限制其本應有的權利,那麼為什麼不能限制少數人為了自身利益而浪費社會成本而製造的所有特權行為呢?
所以說,特權應該被打倒,以增進全體國民之利益。

2003年12月27日

剩餘價值簡介

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同時也是長期以來一直深深影響世界各地上至知識份子下至平民老百姓的一環。

資本家僱用勞工進行生產,而勞工提供了勞力,勞工在生產過程中對原料進行加工,勞力具現化在原料轉變成商品這一過程的商品的增值上面,原料因而轉變為有價值的商品。原料的價值因為這一勞工加工的過程而增加了,轉變為商品,而資本家藉由這販賣商品的過程獲取利潤(銷貨收入-成本=維持工廠運作所需的利潤),而以利潤為維持工廠運作所需的名義奪取勞工們創造的價值,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家對勞工們的剝削──本來成本的定義早就已經包括了一切所有維持工廠運作之所需(包括僱用勞工們的薪水),而資本家將原當屬於勞工們的剩餘價值美化成為這個運作所需了。也因此,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成為理所當然的事了,而勞工們也完全沒發覺這一份價值本來就屬於他們所有。
舉個例來說好了,現在資本家購買了價值100元的麵粉,而他雇了一位薪資要求100元的勞工,讓他對麵粉進行加工以做成麵包。一天後,麵包做好了,麵包的價值為400元,賣出之後獲得200元的利潤,資本家以為這200元是維持工廠運作所必須,所以就全數納入自己的口袋。而工人也以為自己的薪水是從那被吞沒的200元來的,且麵粉也是從那200圓來,所以就讓資本家剝削。
事實上,成本老早就包括勞工薪資和麵粉的成本了,在他獲得麵包的銷貨收入400元時,其中有100元是原來麵粉的成本,100元是勞工的薪資,其他全是剩餘價值,而人們常常誤以為400元的銷貨收入-100的麵粉成本-100元的勞工薪資剩下來的200元才是得以支付麵粉成本和勞工薪資的來源所在,所以這200元就以利潤(一般人所認為的支付成本來源)的名義被資本家私吞了。
至於剩餘價值究竟存不存在呢?答案其實是肯定的,100%存在,千萬不要因為課本上教我們馬克思所說的理論是錯的就以為所有實際上就是錯的,千萬不要當個課本說什麼就是什麼的愚蠢的人/學生。事實上,三民主義課本裡面只是非常的輕描淡寫且隱性的「不否認」,而將重點放在國父孫中山的批評剩餘價值以及民生主義的正確性。
然而,正確的理論究竟應該如何呢?究竟剩餘價值應該怎麼樣呢?我也不想講的太明,一開始就講的太明白,一開始就反駁剩餘價值說,解釋剩餘價值哪裡應該怎樣怎樣,世界上就失去了許多因為剩餘價值說影響而成為左派人士的可能性(譬如說我就是因為剩餘價值說而開始思想頃左的),這樣對我們社會進步反倒是一個阻力吧。
要正確解讀剩餘價值,請看這一本書:資本異論

2003年12月13日

總算了解到異化

我在求學的過程中,總是遇到衝突。我時常在想,我究竟有沒有辦法把我花在我所認為是真正的知識上的精力,轉化為符合時代潮流的「考試分數」。

為何我想到「異化(alienation)」?其實是這樣的,有一天,我在HBO看到了一部電影,叫做 I am Sam ,是一部介紹智能稍有缺失的父親被法院判定無能照顧小孩子,而被剝奪監護權,於是找律師打官司……一部深刻刻畫人性,同時也能讓人對智能障礙者有更清楚的認知的電影。然而,在那時就只差一點就可以看完那部電影了,我突然被叫去睡覺,我當然是不肯,然而我爸說是現在那麼晚十點半了還有哪個讀書人在看電視的……快去睡覺,我說,就讓我看一下馬上就要結束了,而且我又不是看毫無意義的節目,我看的節目很有教育意味……可是不行就是不行,我既抗爭也忍讓,最後只好睡覺,原因是說再不去睡覺就要把我趕出家裡了,所持的理由是利用這段時間為何不好好讀書?然而我說了,考試該讀的我都讀了,現在我面前有那麼一部可以改變我錯誤思想的好電影為什麼不看,而回答的只是一個錯誤的「真理」:你現在應該好好讀書,多讀一點就可以拿到更高分,看這些對你一點用都沒有。
這就是我們錯誤的教育政策、錯誤的教育環境、以及錯誤的教育意識型態,它堅持我們以分數為最高追求目標,即便在消除歧見和獲得暫時性紙張性的考試高分兩個選擇之間也要選獲得高分……
異化。
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享受獲得知識的快樂,教育的目的也是促使社會進步,使個人成為完人的過程……等等等很多都是。然而,在台灣的錯誤教育之下似乎一切都異化了,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使得競爭勝過於一切,生存勝過於一切,賺錢勝過於一切,學習的精神及其目標發生了「異化」,就像馬克思當初所說的:「工作」發生異化,偏離一個其原初精神為「生產過程中使勞動者滿足生活條件而獲得快樂的過程」的動作,我們的教育,也發生異化了,不能也不應享受獲得知識的快樂,促使社會進步,使個人成為完人……
以上種種是我們該改造這個社會的原因,動機。
因此,藉由上面的那些觀察,我也總算可以體會到到底什麼叫做異化(alienation)了。

2003年11月23日

我們的教育教出了一群大完便不沖水的學生

這次我們學校的朝會,輪到該演講、致詞的是我們的總務主任,他說呀,我們學校最近有很多工程,在近期內會慢慢的陸續完工,而請大家對這段期間內的工程環境雜亂和噪音請先行忍耐。他首先指出了圖書館旁邊的廁所改建已經完工,這段期間內對教職同仁以及同學們造成的不便,請大家多多見諒,感謝大家的多方支持(忍耐)。

當然,這位辛勞的總務主任總不可能只講這些話,他用著殷切且期盼的口吻說了幾段我感受最深的話:
我們這個廁所剛完工不久呀,原以為可以以此作為全校廁所換新的先驅,應該是很乾淨的全新的廁所,但那天我去看了之後,真的太驚訝了,裡面怎麼那麼的髒!這是蓋沒多久的廁所耶……希望大家好好愛護廁所啊,拜託拜託,請大家愛護廁所呀!
然而在他一再的拜託聲中我想到的,就是我們的教育教出了一群大完便不沖水的學生,教育的大失敗。

我想我們的教育教出了一群大完便不喜歡沖水的學生的原因,是因為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體制強調的是「重點條列學習式」、「教科書式」、「畫重點式」、「不做課堂教科書以外的學習式」、「過於注重考試成績式」……blahblahblah一堆有的沒的,最重要的一點,我想也是及精粹的一點,便是我們的教學是「填鴨式」的,學校老師教什麼就要學什麼,唯教科書,唯考試題目是讀,從來都不注重一些額外的道理(正確說應該是課本上沒有的道理)或者是體用於生活中的方式,只要課本上的記熟就好了,讀書變得死板板的。譬如說,健康教育課本上面有寫著我們「要注重環境衛生」、「對環境負責任」,生活與倫理課本上講過「要尊重他人」,可是呢,唯獨缺了一項,便是「上廁所要沖馬桶」,因為「填鴨式」的關係,所以我們只有學到「要注重環境衛生」、「對環境負責任」、「要尊重他人」,但是沒有學到「上廁所要沖馬桶」這種以上三點的延伸道理,學到的是一種口號,而不是口號內涵的精神事物,所以我們的學生大完便不沖水,這就是台灣教育的厲害之處。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政策和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心態下一再為了讓學生們保持所謂的「水準」而要求學生們「只是」熟讀課本上的知識,但是卻忘了在教育的基本目的及其精神的話,那麼,教育也不該存在了。

BLOG版面稍作更改

雖說是稍作,但其實花了一番功夫。首先,所有單篇、分類、按時彙整的頁面全給改成二欄的了,其中最困擾的部份是月曆,首先我參考了這一篇「日曆相關問題」,但其中仍不是全然適用,像是在單篇彙整中就不能正常作用,花了我不少時間。這次我把模板中的side部分(兩側選單)再次common化,以後只需要用MTInclude module=blahblah即可。

還有一個我急於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留言表單的部份。



之前拜訪他人BLOG的經驗中,有一環是最討厭的,那便是留言時選擇記憶個人資料的部份,我常常會忘記選取,以致於下次還要很麻煩的填個人資料,可能也會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
然而這次我決定自己改改看,就著我學過PHP的能力來亂改JS一番,想不到我居然更改成功而且毫髮無傷!
這次的更改中,我決定不做簡單的更改,意思是說把記憶個人資料部分「要」的那個按鈕預設值改成已點選,那太好改了,其方法我也分享出來:只要放個checked的值進去「要」的那個input標籤裏面和把以下這四行刪掉即可。
if (getCookie("mtcmtauth")) {
document.comments_form.bakecookie[0].checked = true;
} else {
document.comments_form.bakecookie[1].checked = true;
}
但是我要的是不用選單的。其實更改的步驟很簡單,只要看看下面的步驟並領略一下意思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了。
1.版面的修改:把以下這些東西刪掉
<div style="width:30%; padding-right:15px; margin-right:15px; float:left;
text-align:left; border-right:1px dotted #bbb;">
</div>
要自動記住您的個人資訊嗎?<br />
<input type="radio" id="bakecookie" name="bakecookie" style="border:0px;"
/><label for="bakecookie">要</label><input type="radio" id="forget" name="bakecookie"
onclick="forgetMe(this.form)" value="Forget Info" style="border:0px;margin-left:
15px;" /><label for="forget">不要</label><br style="clear: both;" />

2.執行JS指令的部份:找到以下部分
onsubmit="if (this.bakecookie[0].checked) rememberMe(this)"
接著把if (this.bakecookie[0].checked) 刪掉,引號裡面不能留空白,也就是說變成這個樣子。
onsubmit="rememberMe(this)"
然後找到以下部分並且刪掉
if (getCookie("mtcmtauth")) {
document.comments_form.bakecookie[0].checked = true;
} else {
document.comments_form.bakecookie[1].checked = true;
}

3.加上一個清除Cookie的按鈕:在發表按鈕的旁邊加上以下文字
<input type="button" value="&nbsp;清除並遺忘個人資料&nbsp;" onclick="forgetMe(this.form)" />
大功告成!
我發現這樣的好處是很適合懶人的。

2003年11月16日

二二八慘案紀實上下集

這個是免費看的,線上可以直接下載,紀錄片是今年的拍的(雖然看起來很像很老的)。
連結網址如下:
財團法人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二二八

對於社會福利

今天在蜂報看到這樣的一篇文章:
台灣社會福利政策掛一漏萬—弱勢族群難翻身

裡面藉著台北市大直高中二年級潘曉涵同學在他們學校舉辦的「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的作品來延伸報導台灣的社會福利弊病所在。而對於社會福利,早先我曾為了尋找一種調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主義」而閱讀過相關的書籍,像是這次出現在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跨校網路讀書會指定閱讀書目(920430版)中分類在「社會科學類:政治:國家論」裡頭的一本書:《福利國家的形成與社會公平》。而對於台灣的社會福利,我真的有些不爽。

我看到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根本就沒有落實,而政府又常常在講錢不夠錢不夠,弱勢族群得不到應有的幫助,而在台灣所謂的社會福利又往往只是金錢上的補助──津貼。對於弱勢族群而言,錢永遠是不夠的,這個社會不會說因為窮人們從社會救濟那兒多拿了一點錢就可以使得貧富差距縮小……這是個謊言罷了,在整個經濟結構上來看,在社會結構尚未改造之前(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貨幣的流向是一直往著有錢人去的,這是個客觀且的確存在的事實,莫說我有偏頗。另外,社會福利的收入是一個相對值(依人民繳交的稅而定),而要花的錢是一個絕對值,因此容易出現短缺情形,社會福利因此很難做到全面且有效的程度;在社會福利資金運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被一些黑心的政府官員收了走(共產國家的弊病其一也在此);接著,分配也是一項問題,錢夠不夠分配,分配的對象是否適當……都是影響到社會福利實施的成功與否的要素。
然而,我想著重討論的,就是收入。對一些位居貨幣流向頂層的階級人物,他們安穩的生活說明了他們不需要社會福利,然而不需要社會福利的人就應該多繳一些錢照顧弱勢族群,因為他們的財產除了部分是自己的努力外,另外一部分是靠著整個社會的經濟體系流動而來,這是全民共同合作創造出來的一整個進步的經濟社會的結果,所以也就應當繳納部分財產做為社會福利之用,蜂報那兒已經講的很清楚了:
在歐洲,社會福利之所以相對優渥,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左翼的社會民主黨長期執政,通過向資本家階級課重稅以提供社會福利的財源,而在台灣,因既無左翼的政治力量,統治政權又主動為資本家階級減免退稅,所以幾無社會福利而言,貧困人民是依靠宗教慈善機構、家族親友援助與地下金融(如標會等)而「苟活」……
所以,向富人再加以課額外的稅,是最正確的方法,政府官員不應該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找藉口說什麼影響民間投資意願啊什麼什麼一堆有的沒有的藉口了。

亞錦賽後感想

這篇文章有點晚了,寫了很久……
這次的亞錦賽,對我而言是一次驚奇的經驗,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多人在為棒球嘶聲吶喊,幾乎是全台灣的人都心繫於此了,且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學生們因為亞錦賽而激盪出強烈的愛國意識,平常鮮少聽到的「中華」這個詞也在此時因為學生們的吶喊加油聲中登場。

聯合報首頁那有這樣的一句話
棒球,超越了台灣的歧異與分裂,不分南北、不分藍綠、不分本土或外來…嗯,團結在一起的感覺,真好!
還有這裡:
勝利的剎那 全校唱國歌
政治人物如何能像純真孩子 擁有熱情而忠誠的愛國心

真的是太感動了,有哪一種全民運動可以像棒球這樣子受人歡迎嗎?前年的世棒賽復甦,去年的兩聯盟整併,雖然難免有電視媒體的宣傳和塑造,但棒球在台灣重生實在是太令高興了。
我看棒球的歷程是從小就開始的了,然而我終究不清楚究竟時從何時開始,但那個時候還有時報鷹隊,但黃平洋已經受傷,我是跟著大人們一起看棒球,雖說我那時支持時報鷹,但那時的理由卻只是因為他們的球衣是黑色的,而時至今日,我已經把時報鷹的球員忘的差不多了,只依稀記得有曾貴章和廖敏雄,其他的都因為是外國人所以記不得了……
後來職棒簽賭案開始,時報鷹過沒多久便解散了,我轉而支持台中的球隊:俊國雄─興農熊─興農牛──後來才發現這是一支每次都打的很差勁的球隊……接著越來越多球隊解散,球迷似乎都消失,因而我也不再看棒球了,似乎這根本一點意思都沒有。
直到前年的世棒賽在台灣開打,原本我是沒多大興趣的,但我在隔天的報紙頭版上看到觀眾爆滿球場的照片是,突然驚覺:原來大家都沒忘了棒球的。又隔日,我打開電視看比賽,熟悉的加油口號「安打安打全壘打」又出現在面前,真是太感動了。
亞錦賽那三天,班上的人全都(正確來說應該是大部分)擠在電視機前面,自己組了一隊加油團,加油道具全都出動了,當高志綱擊出再見安打那一刻,全校都在轟動呀!
真的,已經好久沒有這樣子的大環境可以讓臺灣人團結起來了,那麼,下次會是什麼時候呢?
※價值連結
最狂的一日,中華勝南韓,聯合報新聞

2003年11月5日

十五點整,中華隊贏了!

十五點整,中華隊贏了!十五點整,中華隊贏了!十五點整,中華隊贏了!十五點整,中華隊贏了!十五點整,中華隊贏了!

爽啊!

2003年11月2日

好棒的WIKI百科全書

今天下午在做地理報告的時候,無意間逛到了這個百科全書網站:維基百科,有些分外的熟悉感,因為它是用WIKI共同創作而成的(我玩過WIKI),真是太棒了,WIKI拿來做百科全書事業原來是相當的適合,從而也發現了WIKI在文化事業發展上的實力。

好棒啊,我們這邊有人有人想要用WIKI作一番大事業嗎?如果有人願意發起,我非常樂意參加,盡我一份綿薄之力。

這邊似乎是一個可以開始的地方:http://tw.wikipedia.org/,是個空的地方!可是,對岸的人們好像有在嘗試簡繁體共存的樣子,我也搞不大清楚,那為什麼又要存在一個tw開頭的這樣一個Domain呢?有點疑問,有哪位大大知道嗎?

當然,如果最後結果是大家一起用中文合力寫百科全書,看的時候繁體人可以看繁體,簡體人可以看簡體,這樣是最好的──同心協力得到的力量是最大的。

太陽風暴

真糟糕,我真是太孤陋寡聞了,剛剛才看到這個新聞:

如果遠方有爆炸,那麼光來不急先傳到我們眼前,就和衝擊波一起來到了,屆時……哈哈……但其實還好,因為:


想不到這些新聞我都沒有接觸到,今天大部分都只有看到陳水扁在紐約的新聞而已,那個新聞也很重要,也很好看,但為什麼這種新聞沒有出現呢?而今的電視媒體價值體系真的混亂了……

2003年10月31日

解開對馬克斯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未說清楚的迷夢

我第一次讀到關於馬克思的思想時,曾經深深的被「剩餘價值」這一理念給深深的影響,那時我還向我的三民老師借資本論要來看,但他只是先給我看了他特地幫我影印好的「資本異論」,說他沒有資本論(事實上也真的沒有,在台灣不容易買到),先幫我影印這份著作。這是對岸的一位學者黃佶所寫的,這本書對我釐清真正的經濟學有所助益,但是,並不是說馬克斯寫的都是錯的,只是很多人誤解罷了,包括當時的我在內,而很可惜的是這一本好書出現的時間並不是在早期一堆知識份子想要藉著馬克思改造(改良)社會時所出現,否則可以幫助那時候的人不誤入歧途了。

現在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它有線上閱讀版本,不過是簡體的,也有繁體的版本,只是繁體的檔案只有txt而已,或者是看看簡體字也可以。
http://www.nows.com/z/

2003年10月26日

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

Beethoven Piano Sonata Op.8 "Pathetique" mov.1
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提供下載,速速喔:
在這裡

副檔名請記得改成mp3。


延伸閱讀:感悟超塵世之物--我讀《悲愴》

2003年10月19日

熱血格鬥傳說

呵呵,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這個東西,實在是很有意思,這是我小時候紅白機上玩的遊戲了,叫做熱血格鬥傳說。不知怎麼的我對這個遊戲印象特別深刻,好像是攻擊招式很不一樣的樣子,以致於我特別深刻。現在抓回來之後卻都不會玩了,一些特殊招式都使不出來。

我把它放在網路上,如果有人還記得怎麼玩的話,就麻煩跟我講一下吧,我都忘記了。
下載(658KB)」,裡面含一個FC(紅白機)模擬器和ROM,執行FC模擬器然後指定那個ROM檔就可以了。

2003年10月18日

泰國泡麵

前些日子在量販店要買些東西到親戚家時,看到了一堆泡麵,有著很吸引人的價格,定神一看,才知那是泰國貨,又因為有台商代理,所以有中文說明。一時間實在是很好奇,又因為一碗只有十二元而已,不貴,所以買到阿姨家泡去了。

我對東南亞的食物一直有很強烈的奢求,噢,那裡的食物和菜色實在令我食指大動,酸,辣,正是我的最愛 ,特別是沙嗲和炒飯,真是讓人受不了。難得這次有這個機會可以體驗這所謂東南亞的「酸」和「辣」,雖然只是泡麵,但是為了未曾體驗過的異國風味,仍舊是泡下去了。
打開包裝,裡面的料滿多的,有四包吧,配料一包調味三包,還有麵一點點,畢竟是十二塊錢一碗的杯麵,免不了量少……但重要的是味道,我把一整包辛辣粉全加下去了。泡出來,果然有異國風味──非常不一樣的味道,我決定先不看成分,吃吃看,結果真的味道很不一樣,很難講到底是好吃或不好,因為從未嘗過……而且又有一種很熟悉,在我們家以前常常可以聞到,但忘了到底是什麼的氣味。因為一直回想不起來只好看一下成分了,忽然恍然大悟──那是香茅,有著和樟腦一樣驅除蚊蟲效果的香茅,我對這種氣味再熟悉不過了。哈哈,真是有趣,我以前不知香茅可以做香料的,只知可用於驅除蚊蟲,現在吃泡麵像吃香茅油,真的很不一樣。東南亞的香料作物可真是物盡其用啊!
吃完之後的感想:這包麵吃得不夠爽,既不夠酸也不夠辣,但對我卻更清楚的接觸了異國風味,這樣的經驗真是令人難忘,好吃!

2003年10月17日

骨骼

今天月考結束了,考生命科學時有這樣的一篇閱讀題我覺得還不錯,推薦大家讀讀,認識一些新知。



《骨骼》
骨骼為支撐身體的主要構造,且具有儲存鈣質的重要功能。鈣離子負責傳遞細胞內的訊息,對生命而言是不可欠缺的物質,且肌肉收縮也與鈣離子濃度有關。身體內有一群破骨細胞(ostoclast),負責將舊骨置換成新骨的工作,並將骨骼中的鈣離子釋放至血液內,以支持生命活動的重要任務。
骨髓的功能則與骨骼完全不同。其內含有許多「造血幹細胞」,可製造各種血球,以及「間葉幹細胞」,可製造硬骨、軟骨、脂肪。根據進一步的研究顯示,使用一種名為脫甲基劑的特殊藥物處理,可將骨髓細胞的功能重新設定,而成為一種具備全能性分化能力的細胞,如胚性幹細胞。
已知源自受精卵的胚性幹細胞可分化出所有細胞,這種幹細胞可應用在受損組織再生的醫療上。現金既發現骨髓細胞的分化能力可與胚性幹細胞的分化能力相匹敵,此意義重大。不久的將來,利用骨髓細胞使腎臟、肝臟等組織再生的醫療方法或許很快就會實現。

2003年10月15日

資本論第一卷

資本論第一卷 ─ 線上閱讀

奮鬥中……不知何年何月可以看完。

2003年9月27日

課堂中的性情中人

記一些生活趣聞。

現代社會課,正當台上老師上課講到多元文化、文化衝突、文化包容……等等的一堆講的如火如荼之時,停下來了,他指著一位我們班的男同學,很好奇的問說:「你怎地讀書讀一讀桌上有一攤水呀?」

那時我沒聽清楚,因老師刻意講小小聲的。我搞不清楚狀況,聽課聽的正爽咧怎麼停下來了,只見老師一直往另一邊看去,用眼睛詢問那人附近的同學們,他們都非常困惑的聳聳肩,張開雙手用眼睛說「我哪知道?」。

事後我詢問他人那段「空窗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那時不想跟著探討「社會現象」便繼續閱讀著老師沒教完的事業),才知道那人上課在書桌下看課外書看著看著竟哭了。

真是佩服,在課堂中在書桌下在45度角射線上偷看著課外書,竟也十分厲害竟啜泣起來了,大概情緒真的太激動了吧,而那人也真的喜歡看「書」,他就是我在「指定作文一則:我造個批判句」中寫過的那位「晚餐錢花得非常之過」的那位仁兄。
也許我不曾看書看到哭的吧,鮮少,幾次哭的經驗都忘了。只記得最近的一次感傷經驗是重溫國中歷史本國史第二冊時,在八年抗戰那兒的照片上看到一張圖片,是張一對小兄弟的照片,哥哥抱弟弟,身後有殘破不堪的房舍,而這對小兄弟的命運注定是悲慘了的,他們兩個沒有父母,他們兩個年紀都還那麼小,他們兩個沒有生存的能力,他們兩個沒有人可以依賴,他們兩個孤苦無依,他們兩個將要面對這悲慘的人生。那時的我真的不忍,很感傷,是因為戰爭的罪惡,和民族的慘痛。
而我那位詩情畫意的同學,我不知道他看到的是什麼書,也不想去問。我想,能讓他哭的也約莫是些「鴛鴦蝴蝶」吧。又或者,因為他在幼年時父親即去世了,大概他看到的是些關於親情描述這方面的書……我不清楚。
很難得吧,真情流露於閱讀之中,這對學生來說是件難得的事了,看些功利主義的教科書時間被硬性規定的多,難得可以看本紓解性靈的課外書的時間都沒有,唉。

2003年9月22日

新曲目

這幾天歷史課介紹到拿破崙的時候正好就介紹了貝多芬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的由來,之前我就聽過這首,但是沒能把旋律背起來,所以我拿了我的CD-RW重新燒錄一遍,這次把英雄交響曲第一樂章燒了進去。

結果這次的曲目全都是貝多芬的,CD-RW長74分鐘,燒了以下這幾首:

1.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第一樂章
2.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第三樂章
3.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第一樂章
4.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第一樂章
5.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

真的都很好聽,也許我以後會找到這幾首的mp3下載位置提供給大家,真正美好的享受總是從免費開始。


2003年8月18日

聾啞

我認識一位聾啞人士,他是我姨丈的大哥,也就是我表哥的大伯,自出生下來便啞了,一直到我小學不知幾年級的時候因病去世了,我忘記那是什麼時候了。因為生活不方便的關係,一直和我姨丈他們一家住在一起,生活圈沒有很大,也是因為言語不方便的關係,印象中每次去他們家的時候,我都稱他為「啞巴大伯」,和我表哥一樣也稱他為大伯,這樣子才顯親切,而他也不避諱被人稱作啞巴,總是很親切的招招手打聲招呼。

然而關於他們家生活的一切,我也不甚清楚,大伯是在我小時後因病去世的,我只好問我爸和我媽關於他們的生活方式。結果我覺得滿驚訝的,他們家的人沒有人學手語,大伯也沒有學,生活方式便是「猜」,用著非官版的手語,大伯表達他想要做的事情,然後家人就問:「你是不是要……啊?」來搞清出他要表達的意思,沒有任何的不習慣。我想他們大概也沒辦法學手語吧,因為我姨丈他們一家是爺爺﹝姨丈的爸爸、表哥的爺爺﹞隨著國軍遷台的,他們原是湖南人,爺爺是國軍,到了台灣之後住在台中市的眷村,而我姨丈便是榮民第二代,我表哥是榮民第三代,我想,大概在那個困苦時期根本沒有人會打手語的,無論是在大陸,或者是幾十年前的台灣都一樣,生活都那麼困苦了連自己都快生活不下去怎麼撥出額外心力學手語呢?看看現在就知道了,手語大部分也都只有專業人士,或者是聾啞人士才會打,只有在先進國家會打手語的人比例才比較高,但是也是非常的低。
這樣子的生活會造成什麼壞處呢?想當然,生活不方便這方面是不用講的了,可是我想針對我大伯的情形說些話。「生活方式便是『猜』,用著非官版的手語,大伯表達他想要做的事情,然後家人就問:『你是不是要……啊?』來搞清出他要表達的意思……」這種情形,想想看,大伯他的生活是不是就是奠基在他人的問句下,在英文裡面,這種問句叫做「Yes or No 問句」,這種問句的回答方式相當沒有彈性,一定就只能回答對或錯,接著再延續問句,完全沒有自我延展的空間,那麼,當自己的圈圈,也就是想要表達的全部,沒辦法用非官版的方式完全的清楚讓他人清楚之時,導致別人問的是否問句沒辦法概括大圈圈,變成只問到部分,或者是完全沒有勾到邊的小圈圈時,大圈圈該如何是好,在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把大圈圈裡的東西完全讓他人明瞭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圈圈絕對是沒什麼用的,這樣子的情況下只是讓現況停滯不前沒有進展罷了,為了爭取可以爭取到的圈圈裡的東西,像大伯這類的聾啞人士會做一個選擇,那便是調整圈圈,把原來的大圈圈調整成符合小圈圈的「大圈圈」,因為如果繼續堅持自己的圈圈,那將會弄得到最後連別人提供的小圈圈裡的東西都會丟失了,為了不讓自己到最後變的一無所有,只好遷就於他人。最後的結論就是「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人類會把自己的慾望變形」。
所以,到最後犧牲的是那些不得不屈服於「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的人,在我這篇文章裡所說指的是聾啞人士,在現實生活裡不只是聾啞人士,也有可能泛指一般弱勢團體、或者是權謀人士、社會人士、感性或理性人士……等等「大家都是」的人士,犧牲他們原有,理應屬於他們的權利。這些權利既沒有被他們享用,也沒有被他們保留,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被剝削走了,這也就是許多不公平現象的起源。
這都是廣義的,可以從不同的觀點套用在不同的層面上,不只是弱勢團體被剝削這個例子,還可以解釋成權謀人士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而犧牲了部分自己的權利,或者是其他例子都可以。「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不一定指「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人類」也不是特定的人類而是全部的人類。
接著第三個問號,「你能說出幾項劇中為聾啞人士所做的貼心設計嗎?」,大概是有,或者也是沒有。我看到了「走出寂靜」劇中他們打的電話可以用打字方式傳遞訊息;家裡有事故時,像是嬰兒醒來之後開始吵鬧,警示燈會開始閃……等等的,很多設計都很方便;但是,對於社會大眾對聾啞人士依然持有異樣眼光,在他們的心中造成的影響,帶來的傷害恐怕是比這些方便的設計帶來的好處要過之而不及的。就像我大伯的例子,只要身邊有關愛自己的人,沒有那些貼心設計,沒有人學習原屬於他們的溝通方式又何妨?在一個溫暖的社會中處處都是貼心設計的人,他們走到哪裡貼心設計使供他們使用到哪裡,這樣的貼心設計是物化的貼心設計永遠都比不上的。
這篇文章是我的導要我們班在看完電影「走出寂靜」之後,寫一篇學習單,我寫的題目是「你曾經認識聾啞人士嗎?對於他們生活中的不方便了解多少」你能說出具中為聾啞人士所做的貼心設計嗎?」。以上是我的答案。學習單寫的不像學習單於是我把這篇歸為心得,學習單裁減之後另外交了。